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與獨唱陣容 挑戰全本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與獨唱陣容 挑戰全本德弗札克《聖母悼歌》
2024年,適逢德弗札克逝世120周年,台北愛樂合唱團與青年管弦樂團將首次獻演德弗札克最龐大的合唱交響鉅作《聖母悼歌》(Stabat Mater),並邀請指揮家吳曜宇及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及男低音陳翰威等國內獨唱陣容,將於3月25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帶領樂迷感受德弗札克最高難度也最溫暖療癒的曠世鉅作。
《聖母悼歌》經文相傳出自13世紀方濟會修士之手,描繪聖母眼見愛子耶穌被釘於十字架時的哀慟之情,以二十節詩文刻劃失去摯兒的悲痛,並為此寄予憐憫。1875年,德弗札克甫出世的女兒因病夭折,促使他寫下《聖母悼歌》撫慰自身失子之痛的契機,但礙於手上尚有其他作品創作中,只能先將此曲擱置。兩年後,他的另外兩個孩子不幸相繼去世,在極度悲痛之下,德弗札克便再度埋首於《聖母悼歌》的創作中以求慰藉,並於1877年完成這部作品。或許是因為德弗札克自身的遭遇,《聖母悼歌》旋律具有極大的渲染力,除了充滿人性親情的溫暖,亦處處流露對上主的期盼與仰望,聽者無不感動落淚。《聖母悼歌》於1880年首演,其後受邀於倫敦演出,獲得空前成功,自此在歐洲巡演不斷,也為德弗札克名揚海外奠下重要基石。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丁達明表示,《聖母悼歌》在國內極少有機會全本演出,因其規模浩大,包含10個樂章共90分鐘,且演出技巧極其考驗演出者功力,像是合唱團與獨唱對聲音質地的掌握、各聲部間的默契,以及樂團細膩的情緒堆疊,少有合唱團及樂團敢嘗試挑戰。台北愛樂繼2023年再現威爾第《安魂曲》及巴赫《B小調彌撒》獲得廣大樂迷的熱烈迴響,2024年春季將首次獻演德弗札克畢生最重要的聖樂鉅作《聖母悼歌》。巧合的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此一時節也正是教會準備聖週和迎接復活節來臨前的四旬期期間,此時最重要的禱文,莫過於《聖母悼歌》,記者會現場也由四位獨唱家們演唱《聖母悼歌》第二樂章的〈誰人能夠〉(Quis est homo)片段。
吳曜宇回憶,「據我所知,我們是台灣第二次演出這部作品的演出團隊,首演由陳秋盛在二十多年前指揮。《聖母悼歌》奠定德弗札克成為國際知名作曲家,這部作品於1880年在布拉格首演後,三年後便受邀到英國倫敦演出並造成轟動,他甚至寫信告訴父親:『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外國作曲家可以在異國這麼受歡迎,當上演《聖母悼歌》時,有上萬群眾為我歡呼,我不知道究竟謝幕了幾次……』也自此開啟德弗札克的國際作曲家生涯。」
《聖母悼歌》文本不可考,普遍認為是13世紀由方濟會修士所寫的拉丁文讚美詩,主要描述聖母瑪利亞親眼見到兒子耶穌被釘十字架上後所感受到的苦痛。正因這個文本把宗教信仰和人類的情感緊密結合,也讓無數作曲家選擇以《聖母悼歌》為題材譜寫作品,除了德弗札克之外,包含帕勒斯特利納、裴高雷西、威爾第甚至是羅西尼、舒曼都曾為此譜曲,吳曜宇認為,這些作品之中,德弗札克的《聖母悼歌》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德弗札克音樂一直有著大地的質樸氛圍,比如熟知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的〈念故鄉〉樂段。此外,在這次《聖母悼歌》當中,德弗札克也徹底展現音樂的內斂與謙遜,絲毫不矯揉造作刻意展現對位法的繁複,而是徹底展現人聲與管弦特色。德弗札克音樂也總是朝向正面,即便是《聖母悼歌》,樂迷也可以從苦痛、死亡逐漸走向沉思、冥想到最後肯定生命、相信天堂,以複雜的賦格曲結束作品。他的學生,著名作曲家蘇克曾在談到德弗札克表示,創作《聖母悼歌》時,德弗札克腦中總是想著十字架,也在作曲家腦中形成升F這顆音,這顆音也成為全曲的第一顆音,彷彿地毯一般鋪墊在音樂廳逐漸形塑整部《聖母悼歌》,開宗明義展現德弗札克的信仰。
「《聖母悼歌》這部作品無論是對於樂團、獨唱或合唱團都是非常高難度的作品。」吳曜宇表示,整部作品非常緩慢,同時為了顧及宗教層面的沉靜感,演出時還需要收得非常內斂小聲,但音又吊得非常高,因而對於合唱團來說是一大考驗。對於樂團來說,演出技巧固然難,然而,追求音色則是另一個挑戰。話雖如此,他仍希望透過這次暌違二十多年的台灣全本演出,向樂迷展現德弗札克這位不朽作曲家的代表作品,重現一百多年前風靡英國萬人觀眾的這部感人且動聽的《聖母悼歌》。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