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紀念璀璨終點 台北愛樂《光榮彌撒》致敬普契尼
(MUZIK/編輯部/台北報導)普契尼逝世百年,2024全球古典樂壇重溫其大作的歷程也到了尾聲。台北愛樂合唱團邀集知名青年指揮家吳曜宇,與國內優秀聲樂家王典、葉展毓,攜手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動員二百五十人精銳陣容,將於12月18日(三)晚間7點半,在國家音樂廳特別演出浦契尼唯一宗教合唱作品《光榮彌撒》(Messa di Gloria),望眾多歌劇美聲之巔,為「普契尼年」留下令人回味的註腳。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丁達明回顧,今年台北愛樂合唱團已於3月推出合唱交響鉅作《聖母悼歌》,又在7月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開幕音樂會演出《感恩頌歌》,分別致敬德弗札克逝世120週年和布魯克納的200週年誕辰。年底的普契尼《光榮彌撒》也是未見其它團體演出的作品,機會難得,邀請愛樂者們共襄盛舉。
吳曜宇說明,《光榮彌撒》是普契尼離開學校時候寫的畢業作品,一生就只於1880年演過那麼一次,未曾出版的手抄本,1950年代才被紐約布魯克林教區撰寫普契尼傳記的義籍神父Dante del Fiorentino意外發掘。以為尋得新曲的他,立刻將抄本交給美國米爾斯音樂公司(Mills Music)於1951年出版,並將這組彌撒題名為《光榮彌撒》。只是沒想到此曲真正的手稿其實在浦契尼的女婿手上,並早將樂譜版權交給義大利出版商里科迪(Ricordi),於是兩造之間的版權護衛戰立刻開打;幸虧最後結果兩全其美,美義雙方各自皆擁有此曲合法版權。1952年,里科迪出版此曲;同年7月12日(也是此曲首演後的72年),神父另行安排此曲在芝加哥進行美國首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光榮彌撒》的手稿封面上的原標題其實是「Messa a 4 voci con orchestra」,僅表示此曲是為管弦樂團與混聲四部合唱團而作,另加男高音獨唱、男中音獨唱各一,是一套規劃完整的五樂章彌撒曲,其中〈光榮頌〉長度達536小節,幾乎佔去全套彌撒的一半份量,因此於出版時得到《光榮彌撒》之名。這部作品的音樂充滿戲劇張力,隱約出現「歌劇」的影子,似乎也預示了作曲者終身對於歌劇藝術堅定不變的追求與嚮往。
音樂會上半場、與《光榮彌撒》搭配的重磅之作,則是20世紀英國代表性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完成於1922年的第三號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3 “Pastorale”),靈感來自他親身服務於戰地醫務團的難忘體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自願少報年齡入伍的佛漢威廉士,是皇家軍醫團(Royal Army Medical Corps)後備軍的一員。戰爭期間,他被派往法國,經歷了1916年索姆河(Somme)戰役的慘烈,以及瘧疾肆虐的塞洛尼卡(Salonika)戰區。儘管負責的是後勤工作,如馬車整理等,未參與前線作戰,但戰爭的震撼與磨難卻深刻改變他的世界觀,並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他親眼目睹的戰爭暴行、死亡與毀滅,促使他對人類與自然界進行深刻的反思,同時對過去那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產生強烈的懷舊之情。
第三號交響曲《田園》正是佛漢威廉士對這段戰爭經歷的音樂迴響。表面上,作品以田園景象為主題,但其情感內涵遠超過字面上的寧靜與恬淡,深刻映照著他在大戰中的親身經歷,尤其是他在軍醫團執行任務時的所見所聞,讓整部作品充滿了對戰爭苦難的深沉反思。雖然音樂中充滿了田園般的寧靜,他卻將其詮釋為「戰地的田園」——這種聲響意象並非單純的田野牧歌,而是戰火與自然交織的複雜景象,呈現了人類歷史、脆弱生命與自然之間微妙的聯繫。
正因為主題如此深重、表現方式又如此沉靜,選擇此作的吳曜宇認為,這不但將是該曲「空前」地在台首度公演,也很可能是「絕後」的唯一發聲機會。
作曲家在首演時曾於創作自述中提到:「這部交響曲的情緒以靜謐和沉思為主,幾乎全程保持柔和音量,強音和快板段落極為罕見。唯一的快速段落出現在第三樂章尾聲,但也僅以微弱音量呈現。」這些特徵充分體現了他對戰爭的深刻回望,並藉由田園的意象來表達他對人性、生命與死亡的深刻省思。
- TAGS